国办:同意4个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 | 专项监督护粮安
悟规律 明方向 学方法 增智慧丨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
 ·[视频]九霄逐梦,看今朝!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地面训.. ·[视频]汪公馆里的“伪装者”(上) ·[视频]一线见闻丨区域协作谱新篇 ·[视频]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 传承.. ·[视频]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江河见证丨守护好“中.. ·[视频]潜伏敌营的“佩剑将军”(上) ·[视频]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丨书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 ·[视频]我的土地我的家丨第34个全国土地日公益宣传片 ·[视频]天宫TV | 光耀天际,见宇宙之美 ·[视频]无名者之歌 ·[视频]黑猫警长又双叒更新啦! ·[视频]速看!防间保密微视频《消失的“她”》 ·[视频]先睹为快!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主题片来了~ ·[视频]天宫TV | 给我们一个小桌子 还你们一个菜园.. ·[视频]全国生态日主题宣传片 ·[视频]首个全国生态日|中国国家公园旗舰物种来啦! ·[视频]提前184天!又一重大水利工程取得新进展 ·[视频]案例展示|第1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视频]消失的他,一个隐藏20多年的秘密….. ·[视频]激情燃烧的岁月丨《飞航印记》第3集

200余张珍贵文献图片讲述共产党人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4-04-26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字体大小[ ]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丨200余张珍贵文献图片讲述共产党人家国情怀 感受伟大人格力量

“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图片展”现场。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供图

  1927年,年仅38岁的李大钊英勇就义。在狱中,他备受酷刑,始终坚贞不屈,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狱中自述》一文。

  《狱中自述》的字体苍劲有力,书写一丝不苟,从中仿佛可以窥见李大钊坚定落笔、从容赴死的决心,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

  这份手稿的影印版现在就挂在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杭州市方志馆),“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图片展”入口处,震撼着每一个步入展厅的观众。

  近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图片展”在杭开展。通过200余张珍贵的文献图片,展现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惧牺牲、不懈奋斗、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和拼搏奉献的强大力量。

  以震碎旧世之惊雷“谋将来永远的幸福”

  展览的第一部分,一封泛黄的家书引起观众的驻足深思。这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创始人之一张太雷写给妻子的书信,也是张太雷短暂一生中,留下为数不多的珍贵文字资料。

  时间拉回到1921年初。寒夜,哈尔滨朔风正劲,张太雷伏案写下临行前的嘱托。

  “我们现在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的幸福,所以你我不必以为是一件可忧的事。”

  当妻子陆静华收到这封家书时,张太雷已经踏上了前往苏联的列车。他要谋求的“独立生活”背后,是一件“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事。

  1921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书记处向李大钊提出,要一名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代表去远东书记处参加工作。精通英语、也会俄语,并且与维经斯基曾有过接触的张太雷,被认定为最佳人选。

  在将赴苏联共产国际前夕,张太雷写下这封隐晦的家书,立志以求得新的“学问”,为国家、人民“谋将来永远的幸福”。

  事实上,张太雷在北洋大学读书时,也想过“学而优则仕”,走做官发财的老路子。但在五四运动爆发时,张太雷作为天津学生代表之一来到北京,和北京学子并肩战斗,经过这场爱国运动洗礼后,张太雷有了新的觉悟——“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做了官,发了财,难保我的道德不坏”。

  这一时期的张太雷汲取马克思主义真理,阅读了大量文章和书刊,共产主义思想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并迅速壮大。

  此后,张太雷积极投身工人运动,领导工人开展斗争,并在1921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发声。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张太雷作为主要领导人在前线作战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位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成员,年仅29岁。

  出生于常州武进的张太雷,本名“张曾让”,改为“张太雷”,就是以少年之志立誓“愿化作震碎旧世界的惊雷”。他用短暂而璀璨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铮铮誓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共产主义凯歌。

  战火中淬炼出来的品格

  一张老旧的黑白相片中,青年将军面庞坚毅,目光如炬。

  这是左权将军流传于世的一张肖像照片。常年行军打仗造就了他冷若军刀的气质,这是战火中淬炼出来的军人品格。

  1905年,左权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的一个农民家庭,成年后,左权先后在黄埔军校、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1925年,左权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他一生的追求。抗日战争爆发后,左权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辅佐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指挥八路军开展抗日战争。

  1937年12月,左权给母亲写信,“决心与华北人民同甘苦共生死”,“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草,准备还吃草”。

  带着“吃草”的决心,左权毅然决然投入到杀敌报国的战场中,而且在战场上展现了惊人的军事天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重要战役的胜利。在1941年的黄崖洞保卫战中,左权带领八路军凭借有利地形与日军鏖战8个日夜,被誉为“开中日战况史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

  他军事理论水平之高,实战能力之强,被毛泽东称为笔杆子、枪杆子“两杆子”都硬的将才。

  1942年5月,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突围转移时,不幸被日军炮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年仅37岁。

  直到1949年,解放军南下,左权的母亲才得知日夜思念的儿子已经去世。英雄的母亲没有痛哭,而是请人代笔撰文悼念:

  “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着民主解放成功,牺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儿有知,地下瞑目矣!”

  舍小家为大家的伉俪情

  一扇铁窗,一对夫妻,一张此生仅有的结婚照。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8年2月6日,左边是丈夫周文雍,23岁;右边是妻子陈铁军,24岁。

  那一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拍下这张珍贵的合影后,周文雍和陈铁军被押送到了广州红花岗刑场,慷慨就义。

  周文雍和陈铁军的相遇,源于一场“精心的安排”。

  1927年的广州,珠江两岸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时任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部长的周文雍,正焦急地寻找一处住所作为党的秘密机关,为起义做准备。为了掩护这处秘密机关,党组织安排一位女同志与周文雍假扮夫妻,这位女同志便是陈铁军。

  革命的道路危险重重,在共同的革命工作和营救行动中,两个年轻人的心逐渐靠拢。但为了更好投身革命事业,这份感情被深埋于心。

  1928年初,因叛徒出卖,周文雍与陈铁军被敌人逮捕了。行刑前,周文雍要求:“我要和妻子拍一张合照。”

  他们决定成为真正的夫妻!这一刻,刑场是礼堂,反动派的枪声成为他们结婚的礼炮。

  牺牲后的第二天,他们在铁窗下相依而立的照片被刊登在报纸上,感动了无数人。

  在展览的第三部分,也有一对夫妻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他们就是守岛如守国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

  1986年,王继才、王仕花夫妻俩受命守卫开山岛。让岛上的国旗每天照常升起,成为王继才坚守一生的心愿。为了这个初心使命,32年来,王继才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生命,最终因积劳成疾永远倒在了这座小岛上。

  妻子王仕花强忍悲痛,继续着丈夫未竟的事业,她说:“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老王虽然走了,我想继续实现他的诺言,把我们的家守下去,把岛守下去。”

  听完讲解,现场的不少观众眼中泛起泪花。“我们震撼于战火纷飞时,夫妻英烈双双赴死的勇气,也感动于和平年代,党员夫妻孤岛守卫30余年的情谊。”观众陈雯感慨,“他们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最纯真最高尚的爱情”。

  以血肉之躯扛起如山的责任

  “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殷切期盼。

  “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年轻的黄文秀脱下硕士服,穿上冲锋衣,一头扎进广西百坭村,将田间地头、脱贫一线当作自己的“主战场”。

  跋山涉水,走门入户,她给村民扫院子、收玉米、种油茶,在这样坚持不懈的走访中,黄文秀找问题,寻对策,绘制了“贫困户分布图”,带领贫困户发展砂糖橘、枇杷等特色种植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她把村民当亲人,也赢得了村民的爱戴与支持。

  “我想去改变老乡们的贫困面貌。”跟黄文秀一样扎根扶贫一线的还有修水县大椿乡政府干部、结对帮扶干部樊贞子。

  在贫困户游承自的记忆里,樊贞子亲切、热情,第一次见面,她说:“游爷爷,以后我来帮扶您,希望您满意!”

  樊贞子关心他的生活,也教他养鸡增收,还帮着四处找销路。这个富裕家庭走出的女孩儿,在看到贫困户的生活境况后,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决战贫困决胜小康,是黄文秀和樊贞子共同的心愿。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条扶贫的“长征路”她们却没有走完。

  2018年12月16日,23岁的樊贞子和同为扶贫干部的丈夫吴应谱,在走访途中因车辆落水而牺牲。

  2019年6月17日凌晨,30岁的黄文秀冒着暴雨返回工作岗位途中,因遭遇突发山洪而不幸殉职。

  花样年华就此落幕,年轻的扶贫干部以血肉之躯扛起如山的责任,用生命书写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新时代青春之歌。

  一封封家书与信札,一篇篇手稿与亲笔信,一件件带有鲜明印记的物品,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通过展览,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还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地震、疫情等大灾大难之时,立志改造社会、一心为民的共产党人,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把对家庭的眷念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中,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带头拼搏,让党旗高高飘扬,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和风骨。(孟露 宋柳杨)

中国公众新闻网摘编亓荃鹏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